第24章:平江路的四季与约定
苏州的春天来得早,平江路的柳枝刚抽出嫩芽,杨泽东就带着女儿杨念桐在巷口的石板路上学走路。小家伙穿着鹅黄色的学步鞋,小手紧紧抓着父亲的食指,一步一摇地往前挪,偶尔趔趄一下,就咯咯笑着扑进杨泽东怀里,引得路过的街坊忍不住驻足打趣:“杨老板,你家姑娘比你当年学走路可机灵多啦!”
杨泽东抱着女儿,笑得眉眼弯弯:“随她妈,比我聪明。”他抬头看向不远处的茶馆,李语桐正站在门口,手里拿着刚晒好的桂花干,朝他挥了挥手。阳光落在她身上,把米白色的衬衫染得暖洋洋的,比起三年前在加纳荒野里的狼狈,如今的她,眼里满是岁月静好的温柔。
回到茶馆,李语桐把桂花干放进陶罐里,又从厨房端出刚煮好的青团,是苏州春天特有的豆沙馅。“许警官刚才打电话,说下周要带她侄女来苏州玩,想让我们帮忙推荐几个春游的地方。”她把青团递到杨泽东手里,又拿了个小的,剥了皮喂给女儿。
“那正好,让她们住家里,咱们带她们去拙政园看牡丹,再去太湖边吃船菜。”杨泽东咬了口青团,甜糯的豆沙混着艾草的清香,是记忆里苏州春天的味道。他想起三年前刚定居这里时,院子里的桂花树还只有一人高,如今已经枝繁叶茂,连巷口都能闻到桂花的香气。
日子过得快,转眼就到了夏天。平江路的蝉鸣刚起,杨念桐就学会了自己跑着玩,每天傍晚都要拉着向杨的手,去巷口的小卖部买冰棍。向杨去年从电子厂辞职,在杨泽东的茶馆隔壁开了家小书店,专卖旧书和苏州本地作家的作品,生意不算红火,却也自在。
“哥,嫂子,你们看我进了什么好东西!”这天傍晚,向杨抱着一摞旧书冲进茶馆,脸上满是兴奋,“这里面有本民国时期的《苏州园林志》,里面还有老照片呢,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!”
李语桐正帮杨泽东收拾茶具,笑着说:“你啊,就知道你的旧书。念桐刚才还说,想让你带她去太湖边抓小鱼呢。”
“没问题!”向杨放下书,一把抱起跑过来的杨念桐,“等周末,叔带你去太湖,保证让你抓满一水桶小鱼!”
杨泽东看着打闹的两人,心里满是踏实。他记得刚认识向杨时,这孩子还在厦门的工地里打零工,眼神里满是迷茫,如今却有了自己的小事业,说话做事都透着股笃定。有时候他会想,如果当初没有去加纳,没有经历那些生死考验,他和向杨,会不会还是那个在底层挣扎的小人物?
但现在,他更庆幸那段经历——正是那些苦难,让他学会了珍惜,学会了担当,也让他遇到了愿意相伴一生的人,拥有了如今安稳的生活。
秋天是平江路最美的时候,巷子里的桂花开得满院飘香,杨泽东的茶馆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的时节。游客多的时候,他和李语桐从早忙到晚,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,向杨就会关了书店的门,过来帮忙招呼客人,有时还会给客人讲苏州的老故事,引得大家阵阵喝彩。
“杨老板,再来一壶桂花乌龙!”角落里,几个常来的老客又在喊,“上次你说的加纳部落的故事,还没讲完呢,今天接着讲啊!”
杨泽东笑着应着,给客人续上茶,慢慢讲起在卡鲁部落的日子——讲部落长老的兽牙项链,讲护卫队的长矛,讲雨季里一起开垦荒地的夜晚。客人们听得入迷,李语桐坐在旁边,偶尔补充几句,眼里满是怀念。
“说起来,我们也该给部落寄点东西了。”晚上关了茶馆,李语桐一边收拾一边说,“去年寄的茶叶和布料,长老还回信说很喜欢,今年再寄些苏州的丝绸和点心过去。”
“好,明天就去买。”杨泽东点点头,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,里面夹着部落的照片和长老写的信,“等念桐再大些,咱们带她去加纳看看,让她知道,在遥远的地方,还有一群帮助过我们的朋友。”
冬天的苏州总下着小雨,冷得沁骨,茶馆里却总是暖融融的。杨泽东在炉上煮着姜茶,李语桐坐在摇椅上,给女儿织毛衣,向杨则在旁边翻着旧书,偶尔跟他们聊几句天,日子慢得像老街上的流水。
“对了,哥,王小姐上次寄来的星娱年会邀请函,你看到了吗?”向杨突然想起什么,抬头说,“她说想请你们去广州参加年会,还说要给念桐送礼物呢。”
杨泽东愣了一下,才想起上个月王香儿确实寄了封信,说星娱这几年发展得不错,想邀请他们去聚聚。“还是算了吧,我们现在这样挺好的,不想再掺和广州的事了。”他摇摇头,语气里满是满足,“你替我们谢谢她,礼物就不用了,让她多注意身体。”
李语桐也点点头:“是啊,我们现在就想守着茶馆和念桐,安安稳稳过日子。广州的那些人和事,都已经是过去了。”
向杨明白他们的心思,笑着说:“行,那我就跟王小姐说一声。对了,许警官下周要调去南京工作了,她说走之前想来看看你们,还想尝尝嫂子做的红烧肉呢。”
“那可得让她早点来,我提前准备。”李语桐立刻说,眼里满是不舍,“许警官帮了我们这么多,这一调走,以后见面就难了。”
“没事,以后我们可以去南京看她,”杨泽东握住她的手,轻声说,“朋友之间,不在乎距离远不远,心里记着就行。”
一周后,许雨来告别,还带了南京的盐水鸭当礼物。四个人围坐在茶馆里,吃着红烧肉,喝着桂花酒,聊了整整一个下午。临走时,许雨抱着杨念桐,轻声说:“以后要乖乖听话,保护好爸爸妈妈,知道吗?”
杨念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在许雨脸上亲了一下,引得大家都笑了。看着许雨离开的背影,杨泽东心里有些感慨,却也明白,人生就是这样,有人离开,有人到来,重要的是,身边的人一直都在。
日子一天天过,平江路的四季轮回,杨念桐也慢慢长大,从牙牙学语的婴儿,长成了会背唐诗、会帮父母招呼客人的小姑娘。茶馆的生意依旧安稳,向杨的书店也多了不少老主顾,偶尔还有加纳部落的人寄来信件和照片,告诉他们部落里的新变化。
又是一个秋天,杨泽东带着女儿在院子里摘桂花,李语桐在厨房煮着桂花糖粥。杨念桐捧着一捧桂花,跑到李语桐身边,仰着小脸问:“妈妈,爸爸说我们以前在很远的地方住过,那里有好多好多树,是吗?”
李语桐蹲下身,摸了摸女儿的头,笑着说:“是啊,那里有很善良的人,还有很美的星空。等你再大些,爸爸妈妈带你去看看好不好?”
“好!”杨念桐用力点头,又跑回杨泽东身边,拉着他的手说,“爸爸,我还要听你讲在那里打鬣狗的故事!”
杨泽东抱起女儿,看着院子里飘落的桂花,又看了看厨房门口的李语桐,心里满是幸福。他知道,不管未来有多少个四季,不管平江路的风景如何变化,他都会守着这个家,守着身边的人,在这座温柔的城市里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——一个关于苦难、关于救赎、关于爱与安稳的故事。
暮色渐浓,茶馆里的灯亮了起来,暖黄的灯光透过窗户,照在青石板路上,也照在一家人相携的身影上。平江路的夜晚很静,只有偶尔传来的评弹声和茶馆里的笑声,伴着桂花的香气,在空气中慢慢散开,温柔得让人舍不得打扰。